还得让外国人来出洋相。
外国人也能搞中国相声,不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吗?
他学得那水平,那是真不一般,不只冯巩亲自指导,就连相声界的大师姜昆也是他的老师呢。
可是他在事业的巅峰时节,却选择离开了中国,回到了加拿大去。
这些事儿吧,真让人觉得蛮有趣的。
对于大山来说,最熟悉的还得是那句“玉兰,开门呐,我是大山!”
在1989年央视元旦晚会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加拿大小伙子穿着军大衣,出了场子。
他用地道的京腔一边说着,一边憨憨地念出这句话,结果把电视前的观众逗得哄堂大笑。
从那会儿起,大山这个名字一下子跑进了千家万户,变成了无数人心中津津乐道的开心果。
大山,原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1965年生于加拿大的渥太华。
从小,他对中国还挺有点特别的感情,这得从他爷爷那儿讲起。
在二十年代,他爷爷曾在河南商丘的教会医院当医生,那会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饶大夫。
这名字的读音呀,跟他那姓罗斯韦尔的挺像的。
后来,大山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饶司卫,也算是对爷爷的一种敬意吧。
上了大学以后,大山进入了多伦多大学东亚系,挑了一门现代汉语的课。
真没想到,他一学起来竟然后迷得不行。
他果断把“主”改成了中文,还争取到了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
1988年,23岁的Big Mountain扛起了行李箱儿。
来到北京,变成了北大的一名学生。
那会儿,外国人说汉语还挺新鲜。
更不用说像他那样,普通话说得跟北京人似的,真是了不得。
大山的中文天赋,没多久就被央视给赏识了。
1989年元旦晚会时,导演组打算找个会讲中文的外国学生,添点看点,让节目更有趣。
大山挺幸运的,结果被选中,出演了小品《夜归》里的许大山这个角色。
一亮相,他那憨厚的外国面孔搭配地道的京腔,立马就火遍了大江南北!
观众们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这个外国小伙儿简直太逗了!
从此以后,大山这个称呼就成了他的代名词,也拉开了他在中国演艺圈的序幕。
大山不满足于只演小品,他迷上了中国相声。
那时候啊,相声可是老百姓最爱玩的娱乐项目之一。
讲究的说学逗唱,节奏感啊,包袱啊,台风啊,样样都得掌握得恰到好处。
大山暗暗想着:得找个厉害的老师,学点真技术才行。
于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到相声大师姜昆身上。
姜昆在中国相声界可算是个大家,作品幽默风趣,特别接地气。
大山厚着脸皮跑去找姜昆,凭着满腔热忱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这位大师给感动了。
姜昆一瞧,这小伙子除了嘴皮子溜,还挺有两把刷子的,
对相声这门艺术,他也领会得不错,干脆就收他当徒弟了。
大山就这样成为了相声圈里第一个外国的弟子。
要说学相声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大山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了。
先从练绕口令开始,背贯口嘛,力求每个字都咬得准,发音都得清楚明了。
他还得学会如何抖包袱,怎么跟搭档默契配合,这练习经常搞到嗓子都哑了也不停止。
姜昆一丝不苟地教着,而大山则是比谁都拼命学,学习的劲头足得很。
他不仅在学技艺,还用心去感受相声里的文化底蕴,思索着怎么把咱中国人的幽默展现得更自然、更贴切。
他的付出没有白费,逐渐地,他和姜昆、唐杰忠等搭档合作的节目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像《送春联》《金刚腿》这些节目,变成了观众们的最爱。
每次演出时,他那外国面孔再配上地道的表演,总能把台下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到了1993年,大山第一次登上了央视春晚,与姜昆合作的《妙趣网生》一炮而红。
后来,他又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成为演出次数最多的外国演员之一。
那会儿的大山,真是家喻户晓,走到哪儿都有人喊:大山,又抖包袱去啦?
老话说得好,好事成双,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大山的感情生活也是甜蜜得冒泡,
在1990年的一次辽宁演出中,他结识了来自重庆的姑娘甘霖。
甘霖是在北京长大的,性格活泼开朗,而且挺能干,会打理演出团的各种事务。
大山一见到她就喜欢上了,立马展开了拼命的追求。
三年过去了,他们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建立了个甜蜜的跨国小家庭。
他们还得了一对不错的孩子,不过都在加拿大读书。
不过家里一直坚持用中文沟通,孩子小时候倒是去的中国幼儿园。
大山总是说,中国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还温暖了他的家庭,他真心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就在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的时候,大山却遇到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突然有一家加拿大的公司主动找上门,邀请他回国一展宏图。
这事让他头疼不已,中国那边还留着他的事业,还有家人孩子以及那么多粉丝的支持,回去干嘛呀?
他在中国的形象就像定格了一样,老是那几套套路,来来回回都差不多。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相声大师冯巩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要想走得更远,就得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他逐渐沉思,心里装着一个念头:希望中国文化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那份精彩。
经过深思熟虑,他下了决心,带着家人一块儿返回了加拿大。
那会儿不少人都搞不明白:大山怎么就走了呢?是不是在国内捞够了钱就溜之大吉了?
甚至有人怀疑他对咱们国家的那点情谊。
其实大山心里明白,他不是离开咱们国家,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再度为中国文化呐喊。
回到加拿大时,大山把相声马褂一脱,变身成了中加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逐渐在各种国际场合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嘿,加拿大的朋友们,你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可得听我说说。中国可真是个古老得很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故事和传说。咱们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王朝,比如秦朝、唐朝、宋朝,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书法和建筑都非常有特色。中国画讲究意境和神韵,名家如齐白石、张大千都非常有名。书法更是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艺术,字写得漂亮,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另外,故宫、长城这些宏伟的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巨匠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于传统,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美德,还有各种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这些节日都有丰富的习俗和象征意义,比如吃饺子、赏月、放鞭炮,既是庆祝,也传递着美好的愿望。还有中国茶文化、武术、传统音乐,都让人觉得很有魅力。总之,中国的历史深厚,艺术丰富,传统饱含智慧,根深蒂固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也可以多来中国走走看看,体验真实的文化氛围。
2006年,他因为为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获得了加拿大勋章,这是加拿大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担任了加拿大奥委会的特使。
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又当上了加拿大的代表。
忙着让两国的老百姓互相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会儿,大山还没收工,他自己弄了个创意,把相声和西方的脱口秀给融合到一块儿。
他搞了个节目叫《大山侃大山》,用搞笑的话语聊中西文化的差别,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之后,他又推出了《大山笑友汇》,把相声、快板,甚至诗词朗诵都融合到一起,让人听着感觉特别新鲜。
2022年的时候,他在加拿大献上一段白居易的《长恨歌》。
用当代音乐搭配古典诗句,台下的观众听得都迷迷糊糊、陶醉不已。
这种别出心裁的尝试,让中国文化的魅力走出了国门,也让那些高山在表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60岁的大山头发都变白了,胡子也花白了,但他丝毫没有停歇,竟然开始搞起了自媒体。
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开了个“Big Shan Read Poetry”的账号,搭配爵士乐放《蜀道难》,还用摇滚风演绎《将进酒》,挺有创意的。
还配上中英字幕,让外国朋友也能领略到中国诗词的韵味。
他说,作为个外国人,没怎么受过传统教育的限制。
因此,在表达诗词的时候,他觉得可以更随意一些,用现代的手法让那些古老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还尝试了话剧表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巡回演出。
就把那些国际知名的电影,改编成中文版的话剧,给大家表演,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理解外国的文化特色。
看到这场演出,观众都忍不住叫好,纷纷说道:这老头儿真是太有才了!
不过,大山的家里的日子嘛,有点不一样。
他决定在中国继续打拼事业,老婆孩子则留在加拿大,两地分居变成了常常的状态。
尽管一切都在变,他也由当年的年轻小伙逐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不过始终没改的是,他对中国文化那份深厚的热爱。
真心祝愿他未来在大山的事业能越做越大,家庭生活也更加幸福和睦!
配资门户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