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化尘土逆岁月,再临世间惊山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传奇
“甘化尘土逆岁月,再临世间惊山河”,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非凡气势。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2200多年前,这些陶俑曾在地下默默守护着始皇帝的安宁,经过漫长岁月的沉寂,它们终于重见天日,当阳光洒进陵墓的瞬间,这些曾经鲜衣怒马的战士重新回到了世人眼前。
然而,在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中,有一位特别的士兵,他的面部与众不同。在众多因氧化而呈现土黄色的陶俑中,这尊士兵的面部却始终保持着绿色,这一现象让人难以解释。在科学家无法解答其背后原因的情况下,这尊特殊的兵马俑被封存起来,并禁止出国展出。
展开剩余83%提起秦始皇陵兵马俑,便不得不回顾一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辉煌一生。秦始皇,名嬴政,出生于乱世。十三岁即位后,他通过除掉吕不韦、夺回王权,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丽事业,结束了战乱不止的时代,建立了大秦帝国。他自称皇帝,完成了众人难以想象的伟业。
秦始皇的成就非凡,他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了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流通,同时成功抵御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真正实现了天下大一统。其阿房宫的宏伟,足以“隔离天日”,从骊山延伸到咸阳的距离,也证明了他那个时代的辉煌。
然而,辉煌的背后并非全然光明。随着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逐渐变得更加奢靡与残暴。为了修筑长城,劳动人民成为了苦力,而儒生的反对意见被严厉打压,“焚书坑儒”等决策,给这位千古一帝的传奇生涯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晚年的秦始皇,愈加渴望长生不老。他不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欲望膨胀,派遣徐福等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始皇帝的渴望不止于生前的至高无上,他甚至迷信死后依然能够掌握权力。为此,自殷商时期以来流行的人殉制度在秦始皇时代得以延续。殉葬者死后仍要服从君主的命令,继续守护其在另一个世界的权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残忍的人殉制度遭到强烈批评。孔子曾直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此言直指人殉制度的不人道。战国时期人殉开始逐渐废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完全废除。然而,作为深信死后掌控权力的君主,始皇帝依然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因此,他命令工匠们用陶俑代替殉葬品,以保持死后的威仪。
自始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起,修建陵墓的工程开始了,历时39年,最终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兵马俑阵。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以骊山北部的黄土为原料,加入少量沙砾以增强强度,采用泥胚制成。之后通过模制、捏制等工艺将陶俑的初型完成,再通过刮削、雕刻等方式精雕细刻,直至每一尊兵马俑都达到1:1的真实还原效果。
为了符合当时“鲜衣怒马”的形象要求,秦国的工匠们从矿物中提炼染料,将这些兵马俑着色,呈现出鲜艳的色彩。通过这些复杂的制作工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兵马俑栩栩如生,细节极其精致。
兵马俑的种类之丰富,令人大为赞叹。第一号坑主要是步兵,包含了6000多名战士,他们分为敢死队、持刀剑戟等主力部队。第二号坑是联编部队,集合了弩兵、骑兵与战车部队,展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布局。而第三号坑则被称为指挥部,主要是将军俑,展现他们在讨论战术、指挥作战。
这些兵马俑的面孔各异,身姿威武,完全复刻了始皇帝时代的军队面貌,展现了始皇帝对于“死亦为鬼雄”的愿景。由于秦帝国已经一统六国,兵马俑的面孔来自各个不同的战国士兵,甚至连战马的姿态也各具特色。这样的地下军团气势恢宏、英姿勃发,仿佛随时准备应战。
然而,在众多兵马俑中,有一尊跪姿俑却引起了特殊关注。它的面部始终保持着绿色,即使其全身已经氧化成土黄色。科学家对此现象深感困惑,至今未能给出确切的解释。为了避免其被过多触碰或损坏,这尊特殊的“绿脸俑”被封存,并禁止出展。
对于这尊与众不同的跪姿俑,专家们提出了几种猜测:一种是该陶俑的绿色面部可能是由于制作过程中工匠的不满情绪所致;另一种猜测是这尊兵马俑可能是用来吓退敌人,但从其位置来看,这种作用似乎并不明显;还有一种可能是它承载着驱邪祭祀的功能,然而它的面容并不像传统祭祀中的恐怖面孔。
尽管这些猜测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历史的谜团依然令人着迷。这尊奇特的绿脸跪姿俑成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一大谜团。尽管科学家们无法解答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但这尊陶俑依然以其独特的面貌,默默守护着这座历史遗址。每一尊兵马俑都承载着始皇帝时代的辉煌与雄心,“兵俑车马一行行,犹如待令赴沙场”,这支地下军团永远守护在始皇帝身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门户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