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又名荀况,与孟子一起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真正传人。
图片
荀子对孔子经典进行了改造,并且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改造后的“六经”传承了下去,“六经”也由此被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教科书,从文献的传承角度而言,荀子的贡献大于孟子。
图片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性恶论”,提出了与教育“内发说”完全相反的“外铄说”,荀子用性伪之分描述了他的性恶论。他认为,性乃是人天生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改变的,伪,才是人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改变,故而他认为孟子所说的“性善论”实际上应该是“性伪论”。笼统来说,性是天性和自然属性,不可改变,而伪才是后天努力所获得的改变,性和伪应当分离,分开而论。而荀子认为性恶论并非是完全绝对的,他所说的性恶论,是指人的本性有恶端,需要后天的教育才能改变。“性伪之合”是指,“性”与“伪”要相结合,人才可以被改造。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即通过认为的努力是人改恶迁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1:环境: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明人应该重视对环境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习性。2:主观努力:荀子肯定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他将这种主观努力视作“积”,即不断积累知识积累德行。3:教育: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得人们懂得仁义礼法。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这都是对人的受教育的平等性的一种充分肯定,并且荀子的“性恶论”区别于法家的人性利己说这种完全认为人性绝对恶的思想,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图片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善于治国的官员,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他们不进应当博学广文,更应当可以从已知推测未知,自如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荀子认为“虽庶人之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体现了荀子认为应当考德才争取社会地位的主张。荀子认为人才应当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而道即是指各个具体的行业。与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相比,荀子所提出的“大儒”更加注重务实和圆滑,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更要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中,荀子提出“闻见知行”结合的办法。“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可以止矣”。这体现了荀子强调学习的实践性,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1:闻见,指人通过感官而感知事物,这是学习的开端和起点,这样只能了解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系统。2:知,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升华的过程,他强调学习应当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从中总结出事物变化的规划和道理。他还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即不偏执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是系统全局的来观察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考量事物的规律,属性,变化。这具有折中调和的哲学色彩,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二:虚壹而静:“虚”是指虚心,不要先入为主,让固有认知去阻碍对事物的客观观察和评价,壹是指专心致志,不骄不躁去专心研究某个问题,静是指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三:积微见著,积善成德: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继承了孔子“学思行并重”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学习过程,且在荀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体现了先进的唯物主观辩证观,这对后世乃至现代的学习都有着深刻久远的启发作用,是一种正确的,值得借鉴和研讨的思维模式。在教学方面,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崇尚尊师的学者。荀子认为应当将教师视作是治国之本,应当把教师提到与祖宗和天地一样的高度,另外他认为教师在治理国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应当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间接统治和治理国家,故而荀子还提出绝对尊师观,认为学生应当绝对服从于老师,也由此荀子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荀子认为教师应当要有尊严,要令学生敬畏。2: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教育应当德高望重,道德学识令人信服。3: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教师讲课应该有条理,不紧不慢。4: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教师应当见解深刻并且表述合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门户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